《《金剛經》與佛教的基本精神》課程詳情
點擊下載課大綱及報名表
這兩天課程主要討論三個問題:
第一,出離心。通過對“波羅蜜”的釋義,闡述印度宗教基于六道三世輪回的生命觀而特有的厭世出離的文化精神。
第二,無我見。通過對“般若”的釋義,闡述依據印度佛教論師龍樹中觀見地而建立的佛教正見:緣起與性空。
第三,菩提心。通過對《金剛經》部分經文的解說,闡述大乘佛教修行的根本: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的生起與修為。
《金剛經》的六個譯本:
1,鳩摩羅什譯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菩提流支譯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3,真諦譯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4,達摩笈多譯本:《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5,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6,義凈譯本:《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參學《金剛經》為什么要讀玄奘譯本
于曉非
漢傳佛教徒讀誦《金剛經》大多選擇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的譯本追求漢語形態(tài)的通達流暢,適合于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所以流傳最廣;而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與梵本比較,則字字對譯,在忠實原義方面顯其殊勝。
玄奘譯本與鳩摩羅什譯本更有下面三點差別:
第一,“三問闕一”。 鳩摩羅什譯本:“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吭坪谓捣湫?”玄奘譯本:“爾時,眾中具壽善現(xiàn)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諸有發(fā)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在鳩摩羅什譯本中只有兩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玄奘譯本則于中間增加一問:“云何修行”。由于須菩提的提問是整部《金剛經》的總綱,至關重要。兩問與三問影響對經義的理解,甚為重要。
第二,“二頌闕一”。 鳩摩羅什譯本:“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毙首g本:“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贝硕硒F摩羅什譯本是一頌,而玄奘譯本是兩頌。第一個頌是從破除偏執(zhí)的角度說的,因為以色塵、音聲來觀佛落入斷滅的邪見,不能真正地見佛。第二個頌則是從正面說的,應該觀佛的法身,觀諸法實性,諸法實性是遠離一切虛妄分別的,以般若智慧才能觀見佛的真實法身。兩個頌一屬遮詮,一屬表詮。因此玄奘譯本所表達的意思比鳩摩羅什譯本更為合理。
第三,“九喻闕三”。 鳩摩羅什譯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玄奘譯本:“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云,應作如是觀!苯浿械倪@一偈頌是用比喻來說明世間一切有為法自性本空的道理。鳩摩羅什譯本列舉六個比喻:夢、幻、泡、影、露、電;而在玄奘譯本中則列舉了九個比喻:星、翳、燈、幻、露、泡、夢、電、云。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玄奘的《金剛經》譯本比鳩摩羅什譯本的內容更為完整和準確。由于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流傳最廣,所以對于“三問闕一,二頌闕一,九喻闕三”的缺憾更值得引起重視。至于上述差異出現(xiàn)的原因,或為所依據的梵文版本不同,或為鳩摩羅什譯經往往因中國人好簡的習慣故“裁而略之”。
因此,對于希望全面準確把握《金剛經》法義的讀者,建議兩部譯本合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于意云何?梢陨硐嘁娙鐏聿。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yǎng)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云何?梢匀嘁娙鐏聿。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yǎng)。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蛴腥寺勑膭t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鹛栣屽饶材。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F(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圣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與佛教的基本精神》所屬分類
特色課程
《《金剛經》與佛教的基本精神》授課培訓師簡介
于曉非
于老師 中央黨校教授
是著名佛教文化研究專家、印度宗教研究專家
曾先后師從賈題韜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韓鏡清先生、徐梵澄先生和金克木先生等諸位佛學界泰斗
“21世紀母系文明回歸”的預言者
中國當代思想啟蒙第一人
多年來,于曉非教授以深厚的佛學造詣和無礙的辯才,樹立正見、破斥邪說、如法修行、弘傳佛陀正法,并組織了大量弘法利生的活動,在宗教學界享有極高聲譽,被譽為“亞洲最具魅力的弘法居士”。
佛教沒有“黑點”(執(zhí)著);多元和包容必將是未來世界的主題。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世界文明,才會更深刻的認識我們自己。
——于曉非
佛經學習即是修煉心智,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希臘哲學、希伯來宗教、羅馬法典是西方文明的三顆明珠。跟隨于曉非教授,通過對佛學經典的系統(tǒng)學習和西方三大文明的系統(tǒng)體驗,既能幫助您從佛教源流中汲取最為精粹的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分,又能讓您以開放的心態(tài)、包容的胸懷吸收世界文明的智慧,達到融會貫通地領悟人類文明的目的。